“工業4.0”概念由德國人提出,指的是在制造領域把資源、信息、物品和人相互關聯在一起的“虛擬網絡-實體物理系統(Cyber-PhysicalSystem,CPS)”,德國人稱其為“工業4.0”,也稱為“第四次工業革命”。今年10月,中德兩國簽署的《中德合作行動綱要》明確表示,雙方將在工業4.0方面加強合作。
“工業4.0”描繪了一幅個人、設備與產品有效聯通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愿景。從工業技術發展角度來看,工業4.0是制造業發展的趨勢,而這也將是中國未來的產業升級之路。
人類社會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,十八世紀以機械制造設備為標志的工業1.0,二十世紀初以電氣化為標志的工業2.0,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大規模、大批量的標準化簡單化生產模式為標志的工業3.0,中國均沒有跟上,成了被動的追趕者。工業4.0時代,中國不僅不會再錯過,而且將成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推進者。
從中國制造業形勢看,中國需要工業4.0。根據工信部數據,2013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人民幣,占全球裝備制造業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;中國發電設備產量1.2億千瓦,約占全球總量的60%;造船完工量4,534萬載重噸,占全球比重的41%;汽車產量2,211.7萬輛,占全球比重的25%;機床產量95.9萬臺,占全球比重38%。在500余種工業產品中,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。2013年中國工業占GDP的37%,提供全國25%的就業崗位。
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:核心技術、尖端技術多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,除價格外,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。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后,在美國等國回歸實體經濟的形勢下,中國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出現下降。與此同時,隨著人口紅利消失,勞動力供給減少、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從事制造業就業意愿的下降,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受到了巨大制約。
如何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,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,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一大任務。而工業4.0能夠幫助中國制造業完成這一任務。
就企業發展來看,中國目前很多企業還是維持著傳統工業流程那一套,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,這種流水線操作沒有讓人力得到釋放,還處在制造業最底部的階段。
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,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,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制約。因此,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必須向智能制造企業轉變。
事實上,最近幾年中國一些企業對創新融合發展需求十分強烈,在與互聯網企業融合發展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,互聯網工業應用已經成為促進工業企業提質增效、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,中國應該順應企業的這種發展需求。
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工業4.0上的起點是平等的。“工業4.0”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,一是“智能工廠”,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,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;二是“智能生產”,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、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。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,力圖使其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,同時促其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。
由此可以看出,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的物聯網、大數據網絡是工業4.0的基礎。在這方面,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存在差距。中國信息技術發展迅猛,世界上最大的運行最快的計算機在中國,最大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在中國。與此同時,中國明顯加強了元器件、高端芯片等核心技術上的基礎支撐能力,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方面也有了大幅提升。這些都為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提供了基礎保障和技術支撐。
當然,工業4.0還只在初期階段,要進入工業4.0時代還需要解決好多難題,比如標準化難題,不同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通訊方式、數據格式等,都需要在相同的標準下運行,這樣才能將不同的工序通過互聯網整合在一起。此外,還有諸如網絡安全保障等也需要解決,因為工廠與外界實現聯網之后,惡意軟件的入侵、受到網絡攻擊的危險性將進一步提升,這對工業4.0將是致命的傷害。
我相信中國科技工作者們、企業家們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。未來中國智能制造業在與西方同行的競爭中應該是平起平坐的,甚至是引領者,而不是被動的追趕者。